• 在鹽堿地上播種希望2023-09-06


      鎮賚 ,一個很東北的地名 。

      鎮賚雖與著名的石油城黑龍江大慶隔江相望 ,但是隸屬吉林省白城市 ,位於吉林 、黑龍江 、內蒙古三省接合部 ,是鬆嫩平原和科爾沁草原交融匯聚地帶 。鎮賚縣常住人口20多萬,連宜興的零頭都不到 ,卻有4700多平方公裏的麵積 ,是宜興的兩倍多 。

      如此廣闊的麵積 ,有肥沃的土地 。前不久 ,在網上看到一段無人機拍攝的鎮賚的視頻 :廣袤無垠的綠色大地上 ,銀亮亮如絲帶的是河流 ,明晃晃的水麵反射出霓彩般的太陽光暈;筆直的大道兩旁 ,白楊樹 、槐樹似排成長隊的士兵 ,向遠方跋涉;被大小道路格出來的一方方田地,就像一塊塊翠綠的毯子 ,不斷地鋪展開來 、鋪展開來 ,鏡頭拉遠了就變成塗抹在紙上的碧綠水彩……而視野的盡頭 ,應該就是蜿蜒流淌的嫩江了。

      但這樣的地方,也有貧瘠的鹽堿地 。“風沙幹旱堿 ,誰幹誰打臉 。”“雨天一腳泥 ,晴天一身土 。”先前 ,鎮賚的民間俗語說得生動形象 。白花花的蘇打鹽堿地 ,高pH值 、高鈉離子 、高碳酸鹽 ,同時又低滲透性 、低養分 、低鈣 ,非常不利於植物存活 ,寸草不生 ,飛鳥不落 。

      我關注鎮賚,因為有親人 、同事奔走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

      贏博 ,是坐落在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江蘇贏博能源有限公司的簡稱 ,這個簡稱明快好記 ,且朗朗上口 。這些年 ,贏博在吉林鎮賚縣的鹽堿地上不斷播種希望 ,吉林協聯檸檬酸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還在下一盤“檸檬酸生產製造+鹽堿地改良技術及產品服務+土地承包農業種植”的一 、二 、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的大棋 。

      作為贏博的一名員工 ,我越來越對東北鬆嫩平原的那片土地充滿好奇 ,充滿向往 。

      二

      踏訪鎮賚的機會終於來了 。

      從宜興到鎮賚 ,有2000多公裏的距離 。晨光微曦時出發 ,日當午時便到了烏蘭浩特 。飛機這隻翱翔的大鳥 ,讓我們實現了跨越萬水千山的來去自如 。簡單用過午餐後 ,我們直奔心心念念的最終目的地 。

      原以為東北的初秋會很涼爽 ,來到鎮賚才知道 ,天氣也一改前幾天的溫和 ,熱度噌噌地往上躥,居然和江南的秋老虎一樣 ,耍起了火辣辣的脾氣 。轉念又自我安慰 ,或許是因為我們幾個初來乍到 ,天氣也要表達足夠的熱情呢?

      匆匆放下行李 ,我們顧不得輾轉奔波的勞累 ,就直奔那個叫金邊湖馬場的地方 。金邊湖馬場三分場 ,贏博在萬畝鹽堿地上建立了種植基地 ,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很江南的名字——蘇欣農場 。

      贏博的鹽堿地改良 ,得到石河子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江南大學 、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的技術賦能 ,特別是在中國工程院沈其榮院士 、陳堅院士和張鳳華教授指導下 ,吉林協聯團隊開展鹽堿旱地水田綜合治理改良技術研發 ,2023年取得了大田試驗階段性成功 。在我們去鎮賚的前不久 ,沈其榮院士本年度已經去了蘇欣農場三次了 ,看到經過改良後重度鹽堿地上碧綠的水稻長勢喜人 ,沈院士十分欣慰 。他踏進水稻田 ,仔細觀察水田土壤的結構和肥力 ,現場指導鹽堿地改良 、種植及牛糞秸稈發酵等工作 ,並就相關技術難題與農場技術人員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 。他對協聯人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深耕鹽堿地讚歎不已 。

      三

      我們到達蘇欣農場 ,已是下午四點多 。東北的秋陽格外勤快 ,早晨升得早 ,傍晚落得遲 。

      一下車 ,就近距離感受了什麽叫“遼闊” 。寥遠處 ,天和地挨得很近很近 ,地很綠 ,天很藍 ,是那種水晶一般純淨清澈的藍 ,沒有一絲絲的雜質 ,藍得沁人心扉 ,滋生一種與白雲一起閑庭漫步的舒暢感 。陽光白亮白亮的 ,很晃眼 ,陽光下的空中卻很安靜 ,一陣風吹過 ,就把燥熱吹得無影無蹤 。我的心瞬間變得安寧 ,歲月靜好的場景 ,把我的情緒調到了最佳狀態 。

      接待我們的是蘇欣農場一組負責人趙國文 。老趙穿著迷彩服 ,戴著黑色遮陽帽 ,黑衣黑褲 ,加上長期被強烈紫外線照射所致的黝黑皮膚 ,儼然是東北老農民形象 。不過 ,他是實打實的宜興人 。

      老趙四年前就來到了這裏 ,像一頭老黃牛默默躬耕在這片鹽堿地上 。老趙隻有過年才回宜興老家 ,平時吃住在農場 ,侍弄著玉米 、甜菜等作物 。那一次老趙的外甥女出嫁 ,他這個娘舅匆匆從東北趕回宜興 ,喝完喜酒 ,又立馬匆匆趕回農場 。七月份發大水 ,老趙沒日沒夜地在田間地頭轉悠 ,心急如焚地帶著人奮力抗澇排澇 。

      “當年來這兒時 ,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地 ,荒蕪一片 。現在再看看 ,真難以想象啊!”老趙說這話時 ,恰好一陣風吹過 ,大片大片的玉米隨風搖擺如海浪波濤起伏 。不錯 ,這些正是蘇欣農場在改良一年後的鹽堿地上種植的玉米 。看著一棵棵蔥綠的玉米茁壯地拔地成長 ,在秋風中搖曳生姿 ,我仿佛聽到了生命歡欣的呐喊——鹽堿地重生了!

      “這些鹽堿地都是去年秋冬進行改良的 ,今年四月底 、五月初播下種子 ,要不是今年的水澇特別嚴重 ,尤其是七月份正值作物的黃金生長期 ,洪澇對玉米的生長產生了較大影響 ,不然它們會長得更好 。”

      “東北不像江南 ,到處是河 ,一下雨很容易被淹 ,水很難排出去 。”

      “我主要負責旱地管理 ,除了玉米 ,還有甜菜 、燕麥等 。”

      老趙滔滔不絕說話間 ,我們來到了一大片甜菜地 。這裏的甜菜顛覆了我們原有的 、江南的甜菜印象 ,肥碩的葉子有半人高 ,粗壯的軀幹蒼碧透白 。成片成片的碩大甜菜 ,在夕陽下 ,發亮閃光 ,交頭接耳 。

      老趙帶我們走進甜菜壟 ,彎下身 ,撥開甜菜寬大的身軀 ,下麵竟然藏著像蘿卜一樣的根莖 。我們終於恍然大悟 ,這東北的甜菜 ,真正寶貝的不是菜 ,而是根呐 。

      “大的會長到六七斤 ,一般一到兩斤 ,十月份收 ,送到製糖廠榨糖 。”

      老趙撫摸著甜菜 ,眼裏滿是喜愛 ,就像一個慈父 ,在撫摸自己的孩子 。

      是呀 ,每天與玉米 、甜菜朝夕相處 ,看著原來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通過改良 ,土壤漸漸地會呼吸了 ,會循環了 ,播下種子 ,然後發芽 、生長 、收獲 ,這內心洋溢的不僅僅是喜悅 ,應當還有自豪吧!

      四

      如果說第一天的玉米 、甜菜給了我們巨大的驚喜 ,那麽 ,第二天 ,當我們麵對綠浪洶湧奔騰的3000多畝水稻田時 ,我們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驚喜了 ,那絕對是強烈的震撼!

      稻花香裏說豐年 。當這麽一大片一大片的綠排山倒海而來 ,在北國的風中 ,沉甸甸的稻穗搖頭晃腦 ,爭先恐後和我這個江南人打著招呼 ,空氣中彌漫著從小就聞慣了 、吃慣了的清香 ,絲絲縷縷縈繞在鼻翼之間的 ,分明還有一點鄉愁 。這豐收的景象 ,即使肥沃的江南大地亦不過如此 ,我仿佛置身童年的故鄉 。

      可耳邊 ,分明有地道的東北口音響起 。

      有一群人在稻田間勞作 ,我走近他們 ,與他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天來 。

      “這裏原來都是‘光板’的鹽堿地 ,冬天白花花,夏天水茫茫 ,一年種一茬 ,小苗沒多少 ,秋後不收啥 。”說著說著 ,竟然有人吟唱起來 ,那蒼涼的聲音在廣闊的天地間回蕩 ,透出難以訴說的心酸和無奈 。

      “直到你們來了 ,這白花花的鹽堿地上真的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 。”

      “我是這邊的村民 ,平時家裏的活兒不耽擱 ,這邊還可以打工掙錢 ,一年可以增加幾萬元的收入呢!”

      ……

      這群人中 ,已經是蘇欣農場技術管理員的盧光感觸最深 。他原本在外麵打工 ,剔除吃穿住 ,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 ,家和孩子是完全顧不上 。現在應聘來到蘇欣農場 ,有穩定且與當地其他人比不菲的收入 ,有感興趣的事做 ,雖然辛苦 ,但內心快樂滿足 。

      盧光是鎮賚縣城裏的人 ,曾經承包過幾十畝旱地改水田 ,積累了一定的耕作經驗 ,現在主要負責施肥 、除草 ,聯係農機進行田間作業 。

      稻花香裏又有熟悉的聲音傳來 。

      王學林 ,原來是贏博的黨政辦副主任 ,去年公司安排他來蘇欣農場 ,他義無反顧 ,毅然攜全家來到鎮賚 ,全身心地在農場紮下根來 。王學林家中的二胎孩子才三個多月 ,老大在讀初中 ,他一門心思撲在農場上 ,家裏的事情全丟給妻子料理 。

      “平時我基本住在農場 ,省得跑來跑去 。”說這話時 ,他的臉上寫滿了果敢與認真 。

      “眼前的水稻有3000多畝 ,其中2000多畝是第一年改良的重度蘇打鹽堿地 ,我們的改良技術特別有效果 ,全程使用自己研製的‘沃方’有機肥 ,綠色健康 。堅守了綠色有機這個前提 ,水稻的畝產不會太高 ,改良第一年平均畝產可達到800斤 ,長得最好的畝產1000斤 ,對於改良的鹽堿地而言 ,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收成 。”王學林顯得很自信 ,也很淡定 ,他強調 ,“鹽堿地改良是一個係統工程 ,需要時間和耐心 ,一年年逐步讓土地熟起來 、活起來” 。

      是啊 ,我們播種的是希望 ,貢獻的是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一份力量 ,沒有急功近利可言 。

      五

      宗偉剛是贏博的掌舵人 。他始終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 ,他始終擁有深沉的大地情懷 。20多年前 ,他手握“接力棒” ,帶著一班人在宜興蕪申運河和武宜運河交匯的河岸邊 ,一步一個腳印 ,堅持發展與創新 ,實現了小熱電到大能源的華麗轉身——以檸檬酸為主產品的生物製造躋身全球三大檸檬酸製造企業之一 。熱電和檸檬酸就像兩個蓬勃向上的枝丫 ,繁茂著贏博這棵葳蕤大樹 。如今 ,又踏上了生物科技發展的轉型之路 。

      宗偉剛常常在想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享譽宜興 、無錫隻能算是小成 ,必須順應時代潮流 ,到青山綠水之間放大家國情懷 。他注意到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 ,目前約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 。積極投身鹽堿地的改良 ,喚醒那些沉睡的土地 ,實現資源綠色生態開發利用 ,贏博完全可以走一條以工業反哺農業的跨界之路 。

      深思熟慮並付諸行動 ,這條跨界之路卻走得非常艱難 ,將情懷化為擔當後 ,心卻越走越堅定。2016年開始 ,贏博就利用多年積累的生物發酵工程技術 ,與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石河子大學 、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聯合 ,先後研製開發了“沃方”天然有機水溶肥料 、複合微生物菌肥 、鹽堿地土壤調理劑等適用於鹽堿地改良的係列產品 ,結合高標準土地平整與灌溉排水工程提升改造技術 、深翻抑鹽技術 、滴灌根際微區洗鹽抑堿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在兩年多時間裏 ,從小田到大田 ,再到大規模進行治理 ,逐漸形成一套集“工程 、改土 、培肥 、調生態”為一體的鹽堿旱地和水田綜合治理模式 。

      慢慢地 ,贏博治理鹽堿地形成了“協聯模式” :一方麵 ,通過產品富含的有機酸中和土壤堿度 ,釋放出原本牢牢吸附在土壤中的鹽基離子 ,將鹽分從土壤中徹底移走;另一方麵 ,通過外源添加有機養分 ,增加作物抗鹽堿脅迫能力 ,同時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 。最重要的是 ,逐年增長的出苗率形成了良性循環 ,慢慢帶走土地的鹽分 ,提高土壤肥力 ,最終實現源頭上的改良 。

      理想信念和技術實施的支撐 ,是人 。運籌帷幄的人 、得力精幹的人、踏實苦幹的人……協聯人匆匆奔走在遠離家鄉2000多公裏的土地上 ,默默耕耘在東北嫩江畔 ,正合力構築一個“工業農業互輔”的全新發展模式 。

      吉林當地的記者采訪贏博東北項目負責人王立軍時 ,問他為啥來這麽遠的地方投資興業?王立軍作了很好的闡述 :“吉林鎮賚有我們需要的大量玉米原料 ,有豐富的風 、光綠電資源 ,還有大量的鹽堿地可以改良變耕地 。協聯公司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當地工業 、農業 、畜牧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 ,通過科技賦能用於改良鹽堿地 ,實現廢棄物資源化 、無害化利用 ,形成綠色產業鏈 ,努力打造一 、二 、三產深度融合的協聯生物板塊發展新模式 。”

      至目前 ,贏博除了檸檬酸項目及公用設施等配套項目 ,已在吉林鎮賚成功改良2萬畝重度鹽堿地 ,15000多畝實現作物正常種植 ,改良旱田第一年玉米、甜菜等平均出苗率超過70% ,最高可達95% 。

      臨別鎮賚時 ,我又參觀了農場裏的30多畝大棚 ,裏麵長滿了南方人愛吃的蔬菜 ,有生菜 、莧菜 、茄子 、青菜 、油麥菜和南瓜藤等等 。這些東北鹽堿地上的南方蔬菜 ,成了所有在鎮賚打拚的贏博員工的心頭好 。

      家鄉的味道 ,時代的印記 。鹽堿地上的播種 ,為了多姿多彩的生長與天道酬勤的收獲 。我們充滿期待 。


    轉載於2023年9月6日宜興日報 ,文 :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