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東北 ,“天下糧倉”滿眼豐收在即的希望 。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三分場屯的蘇欣農場 ,稻穀飄香 、棒穗金黃 、大豆“搖鈴” ,2萬畝一望無際的土地好不熱鬧 。
“莊稼怎麽會在鹽堿地上長得這麽好!”站在田埂上 ,年過半百的村民韓彥喜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今年這兒的玉米畝產將有600斤 、好地塊的有機水稻畝產能達1000斤 ,從農場負責人口中得知這個消息後 ,他很是興奮 ,“家門口的地 ,活了!”
白城所在的鬆嫩平原 ,有約300萬公頃的蘇打型鹽堿旱地 ,是世界公認最難治理的鹽堿地類型 。這裏的土地高PH(酸堿)值 、高鈉離子 、高碳酸鹽 ,同時又低滲透性 、低養分 、低鈣 ,非常不利於植物存活 。“夏天水汪汪 ,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螞蚱 ,澇了收蛤蟆 。”這才是以往當地農戶的真實記憶 。
從白花花的鹽堿地,到綠油油的豐產田 ,靠的是什麽?“靠的是一套科技創新的組合拳 。”這片鹽堿地的綜合治理方——來自2000多公裏外的江蘇贏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鎮賚的蘇欣農場 ,正是企業在全國建立的大型改良示範區之一 。“鹽堿地改良 ,涉及土壤結構 、鹽分、養分 、水利、種植管理等多種因素 ,縱橫交織 ,缺一不可 。”企業董事長宗偉剛強調 ,鹽堿地的綜合利用 ,是一個跨領域 、多學科的係統工程 ,需要整合多方資源 ,進行係統集成創新 。
早從2016年開始 ,贏博就利用多年積累的生物發酵工程技術 ,組建跨學科團隊的工作 ,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聯合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石河子大學等科研院所 ,請來中國工程院沈其榮 、陳堅兩大院士……紮根鹽堿地改良一線 ,團隊成員協同攻關 、對症下藥 ,先後研發出有機水溶肥 、鹽堿地土壤調理劑等適用於鹽堿地改良的係列產品 ,結合高標準士地平整與灌溉排水工程提升改造 、深翻抑鹽等技術 ,在兩年多時間裏 ,逐漸形成一套鹽堿旱地和水田綜合治理模式 。
“一方麵 ,通過產品富含的有機酸中和土壤堿度 ,釋放出土壤中的鹽基離子 ,將鹽分從土壤中徹底移走 。”土壤肥料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介紹 ,另一方麵 ,該模式還通過外源添加有機養分 ,增加作物抗鹽堿脅迫能力 ,重建士壤微生物群落 ,實現源頭上的改良。
過去的鹽堿地變成了今天的“聚寶盆” ,最受益的當然是老百姓 。鎮賚蘇欣農場技術管理員本地人盧光感觸很深 ,他原本在外省打工 ,家和孩子完全顧不上 。現在在農場負責田間管理 ,收入穩定 、幹勁十足 。“咱們村已經有不少在外地打工的老鄉找我 ,想來學習改良技術 ,回鄉辦家庭農場!”他滿心歡喜地介紹 。
我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 ,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的潛力 。喚醒“沉睡”的土地 ,向鹽堿地要效益 ,是廣大種糧人的夢想 ,更是保障中國糧倉 、端牢中國飯碗的戰略需求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贏博將堅持久久為功 。”宗偉剛話語鏗鏘。眼下 ,協聯團隊正卯足勁頭 、再接再厲 ,一邊持續完善技術 、改進方案 ,一邊在黑龍江省 、新疆省等我國多個鹽堿地分布區推廣鹽堿地綜合改良 、治理模式 。目前 ,企業已在全國各地改良土壤麵積超1000萬畝 ,以科技創新成功破解“豐收密碼” ,讓一塊塊“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變身“生態糧倉” 。
通訊員 朱琳俊
編輯 :胡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