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贏博變“不毛之地”為“生態糧倉”2023-10-16

      本報訊(宜興日報記者史誌強 張雲衢 周 波) 金秋十月 ,稻穀飄香 。昨天 ,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建平鄉金馬湖馬場 ,由江蘇贏博能源有限公司實施的重度鹽堿地改良項目喜迎豐收 :第一年種植的3000畝水稻收割完畢 ,實現“顆粒歸倉” ,畝均產量達404公斤。持續參與該項目的土壤肥料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在品鑒稻穀品質後頗為欣慰 :“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為全國重度鹽堿地治理積累了經驗 、提供了樣本 。”

      “不毛之地”變身“生態糧倉” ,這是贏博多年辛勤耕耘的結果 。早在2016年 ,贏博依托企業多年累積的生物發酵工程技術 ,攜手南京農業大學 、江南大學 、石河子大學等科研院所 ,在沈其榮院士 、陳堅院士和張鳳華教授的指導下 ,先後研發了“沃方”天然有機水溶肥料 、複合微生物菌肥 、鹽堿地土壤調理劑等適用於鹽堿地改良的係列產品 。同時 ,結合高標準土地平整與灌溉排水工程提升改造技術 、深翻抑鹽技術 、滴灌根際微區洗鹽抑堿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等 ,勇於實踐 ,逐漸形成一套集“工程 、改土 、培肥 、調生態”於一體的鹽堿旱地和水田綜合治理模式 ,最終實現源頭上的改良 。鎮賚縣這片pH值高達9至10的重度鹽堿地 ,在取得大田試驗階段性成功的基礎上 ,於今年4月底開始大麵積種植水稻 。

      鹽堿地上稻花香 ,這一喜訊很快在當地傳開了 。“我從事農業農村工作30多年 ,鹽堿地改良種水稻第一年畝產竟能突破400公斤,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專程趕到現場的鎮賚縣農業農村局原局長劉彥術對此很驚訝 。鎮賚縣當地農戶於樹寶此前也曾懷疑 :“剛開始大家心裏都犯嘀咕 ,覺得他們投進去的錢肯定會‘打水漂’ 。”而今 ,水稻豐收讓他和村民們看到了希望 ,通榆 、大安等周邊地區的一些農戶也趕來參觀 ,並打算學習贏博的土壤改良技術 、承包土地種糧食 。

      據有關資料顯示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 ,目前約有15億畝鹽堿地 ,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 。贏博黨委書記 、董事長宗偉剛表示 ,贏博將充分利用自身核心技術 、資源 ,積極投身鹽堿地改良利用事業 。這既是企業努力打造一 、二 、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的積極探索 ,又是以實際行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助力端牢中國飯碗的生動實踐 。目前 ,贏博在鎮賚縣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 ,改良鹽堿地近2.4萬畝 ,種植玉米 、大豆 、甜菜等多種作物 ,其中水稻種植麵積3000畝 。按照計劃 ,明年 ,該企業在鎮賚縣鹽堿地改良麵積將擴至6萬畝 ,其中水稻種植麵積2萬畝 。